Evergreen Buddhist Culture

May All Beings Be Well and Happy!
Language: 
SKU:
169430
Book category: 
Product category: 
Author: 
Publisher: 
Collection: 
Stock: 
In stock
Format: 
ISBN13: 
9789865613525

十想, 是一種禪修方法隨著觀修十想心也從一般而膚淺的「想」,轉變成覺悟的「洞見」引導我們從困惑和不快樂中永遠解脫「德寶法師又再度提供了清晰實用的禪修指引。無論是禪修新手或老參 ,都能夠從本書直達解脫洞見的方式獲益。」——Shalila Catherine《Focus and Fearless》作者「真的,他又成功了!德寶法師在這本關於「想」的書裡,用清晰、精確及通俗用語,闡明了佛陀深奧的教法。本書對於初學及經驗老到的禪修者,都非常實用。」 —— Larry Rosenburg《Three steps to awakening》作者「德寶法師寫出了清晰的步驟指引,教導如何修行這十種想隨觀。」——Matthew Flickstein《The meditator’s workbook》作者「如果能依著這本小書裡的禪修去實踐,將能帶來所有的療癒——面對一切都能安詳自在。」 ——Ajahan Amaro, “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”住持 透過德寶法師前一本書《平靜的第一堂課:觀呼吸》讓我們了解到止觀兼修如何能促進身心健康、活力充沛及得到情緒上的療癒。而這本新書則是著重在,如何將「想」當作禪修的所緣(對象)。在佛教教義中,「想」是身心的基本組合成分之一。 「想」包括了來自五個感官、思想、想像、其他源於內在的資訊,以及心處理和了解這些資訊的方式。如同身心的其他組合成分(色、受、行、識)一樣,「想」也是可以透過禪修來訓練,並且得到完全的淨化。當我們了解「想」是什麼及「想」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人 生時,就能夠善用它,就像利用其他禪修所緣一樣,來克服有害的思想與行為,並在心靈上獲得成長。在佛陀有關「想」的教導中,《耆利摩難經》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依據。而《耆利摩難經》要我們進行兩種禪修。第一種是佛陀稱為「奢摩它」(sa matha)的禪修,將心溫和地專注在某個對象或練習上,隨著心安詳地停住在一個焦點上,常有的情緒躁動便會平息,心也停止了難以控制的遊盪,變得平靜安寧。第二種禪修則稱為「毗婆奢那」(vipassana)或內觀禪修,在這種「觀禪」裡,正念被 當作工具來增長我們對於周遭現況的覺知,專注的心便能逐漸穿透無明之牆。一如經中所言,有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祈樹給孤獨園,當時耆利摩難比丘生病了,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命在旦夕。於是,阿難比丘去見佛陀,禮敬之後在一旁坐下,向佛陀說: 「尊者,耆利摩難比丘生病了,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命在旦夕。如果世尊慈悲去探望他,該會很好。」「阿難,如果你去探望耆利摩難比丘並告訴他十想,則他的病痛有可能在聽聞後立即減輕。是哪十想呢?(1)無常想,(2)無我想,(3)不淨 想,(4)過患想,(5)捨斷想,(6)離貪想,(7)滅盡想,(8)一切世間無喜想,(9)一切行無常想,(10)入出息念[安那般那念]。在眾多的「想」中,佛陀選了這十想作為療癒的想,並要阿難去告訴耆利摩難比丘。他為什麼何選這 十種呢?明顯的原因是,這些想沒有扭曲。或許耆利摩難比丘生病,是由於受到扭曲的想折磨。為了治好他,佛陀希望他能在這十想中的每一想裡看見未扭曲的真相。看見真相時,心會變得喜悅。佛陀鼓勵耆利摩難比丘認出並接受,一切事物總是不停改變的,藉此激 發他的喜悅。了解這個道理之後,耆利摩難比丘就不會貪著;不貪著身體、心、感受、思想、或感知[五蘊],他就不會受苦。就如佛陀所說: 完全了知五蘊的生起滅去時, 修行者獲得了喜悅和快樂, 對覺者而言 ,這是無死之境。當我們聽聞真理時,我們感到喜樂。當我們領會了聽聞到的真理時,我們的洞見加深了,而心便促使大腦和身體產生療癒性的化學物質。雖然禪修絕不能用來取代醫療處置,但它卻是傳統治療之外的有效輔助。這十想基本 上是一種禪修方法,隨著我們觀修這十想,我們的心也從一般而膚淺的「想」轉變成覺悟的「洞見」,引導我們從困惑和不快樂中永遠解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