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vergreen Buddhist Culture

May All Beings Be Well and Happy!
Language: 
SKU:
168477
Product category: 
Author: 
Collection: 
Stock: 
In stock
Format: 
ISBN13: 
9787802543331

人類處在超凡脫俗的旅途之中,在探索終極真理、走向終極神聖的道路上,禪宗六祖惠能“心迷法華轉,心悟轉法華”一語,不僅可視為我們觀察中國佛教史的一條主線,也能為當今宗教對話、共建和諧世界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。讀心 皓法師新著《〈法華∣經〉學修旨要》,謹略舉四點,以為人類宗教的未來進一解。 一、《法華經》的“會三歸一”思想,為我們提供了哲理上的普遍妥當性。 《法華經》的主旨,在于“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”。以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乘,視為方便權教,是走向終極寶所途中的驛站,最終將三乘匯歸于一佛乘。經過開權顯實、會三歸一的一乘教,具有包容一切的特性,能起到統攝各宗各乘的作用 。而能將各種思想體系和宗教派別融會于一乘的力量,在于對真理的透徹把握,這就是權實不二的中道實相之理。實相超越世間一切相對法和語言分別之上,是一切事物真實常住不變的本性和萬物平等的最高真理。佛乃覺悟者,故人類所追求的終極真理–——“諸法 實相”,唯釋迦牟尼佛與三世十方諸佛乃知。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,只要我們承認人類知見的有限性,莫作“增上慢人”,那麼《法華經》“開權顯實”的態度,恰可消除人類自以為是、唯我獨尊的偏執。正是在這超越對待的實相觀中,《法華經》說一切眾生皆可成 佛的原理,無論善人惡人、男人女人,長老幼女,乃至聞《法華》一偈一句者無不畢竟成佛。 二、《法華經》的“本地垂跡”思想,為我們提供了信仰上的永恆實存性。 為理性與信仰劃界,必然涉及信仰的對象——終極神聖。人類的信仰史,經歷了從自然崇拜、多神信仰到一神信仰。這些宗教所信仰的神祗,到佛教思想體系中皆整合為一大法界中的眾生。眾生在理上平等,而在事上則呈現差異。歷史上的釋迦 牟尼佛,是實相之理的覺悟者,也是歷劫修行的功德成就者,他在歷史中產生,也在歷史中消逝。但釋迦牟尼佛所覺悟的中道實相之理,則是永存的,這就必然圓成大乘佛學的佛身理論。《法華經》以“本地垂跡”的理路,闡釋了法身、報身與應化身的關系。三乘弟 子與凡夫所見的佛陀為應化身,地上菩薩所見為他受用報身,皆未見佛之法身。法身是體,應身是用。“本”,說明釋迦久遠劫前已成佛果,為了度化眾生的一大因緣,才有種種應化身的垂“跡”示現。眾生與佛,同具一乘之佛性,故能接受佛的開示,而顯現本具的 佛性。于是,超越時空的法身從本垂跡,方能在時空的開展中與眾生相遇。這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,凡夫眾生經佛菩薩等聖者的引導,才能由跡達本,走向永恆的法身。正是在這個徹底的信仰框架下,從本垂跡的佛身觀,開展為觀音菩薩普門示現的應化度生,以及 中上以彌勒菩薩化現的傅大士與布袋和尚、彌陀化身的豐干禪師、文殊普賢化身的寒山拾得等應化事跡。 三、《法華經》的“開權顯實”思想,為我們提供了方法上的圓融無礙。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證實踐,必須適應眾生的根機而隨開方便之門。但前者是本、是源,後者是跡、是流。以二諦論觀照中國佛教史,究竟與方便的人天之戰,演出了中國 佛教兩千年的一幕幕悲喜劇。《法華經》開顯的一乘實相,含攝世間與出世間一切萬法。大乘佛法以蓮花出于淤泥而不染為譬喻,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,化世間而不為世間所化,這就需要有“開權顯實”的方法。《法華經》中有說明這一妙法的著名偈頌︰“是 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,于道場知己,導師方便說。”心皓法師在書中,對這偈頌作了兩種解釋。我更傾向于第二種解釋︰“是法”,即一切色心之法,“法位”即真如正位。一切色心諸法,皆安住于真如(法位)之中。“世間相常住”,世間一切事物雖有變遷,皆 在實相中依因緣而各安其位。天台宗三諦圓融的真理觀和方法論,把這一思想發揮到極致。用空觀掃蕩一切執著,在透徹認識真理普遍性的基礎上。以假觀安立一切因緣際會的現象,而以中觀雙遮雙照,與實相完全契合。明白這一實相無不相之理,在生活世界中則在 在處處都能體悟郁郁黃花無非般若、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妙境,于是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。 四、《法華經》獨指的“如來使”觀念,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。